找到相关内容5420篇,用时3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蔡日新先生访谈录(续)

    ldquo;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样做,对于调融社会的各种矛盾,涵养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人品,自然是...刻经事业,他在佛学修上“教宗贤首,行在弥陀”,谭嗣同在其门下,对《华严经》颇感兴趣(欧阳竟无说“谭嗣同善《华严》”),于是取其法界周遍于一切的思想,杂取...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971421.html
  • 英伦归来话佛教——净因﹑圆慈法师访谈录

    波罗蜜稍有不同,南传上座部佛教提倡十波罗蜜行:布施、、般若、舍世、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舍。从无始以来,在生死流转的每一期生命中,菩萨都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修习这些胜行。   促使菩萨如此非凡地勤...证悟的正思开始,然后通过(3)正语、(4)正业、(5)正命三个有关道德方面的修养,再深入到(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三个有关定慧方面的修。一旦八个方面都修行圆满,修学者便能证悟存在的实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5871440.html
  • 佛法与生活——素全法师访谈实录

    成就。   所以说我们古代的高僧,为了度化都是煞费苦心,他们都是,了元禅师和慧远老和尚,他们本身都非常精严的,但是他们不惜犯戒去度化众生。所以说佛法就没有那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走极端主义都不是佛法。...影响。但是作为在家的居士来说,你吃素也好,如果你受了这个了,比如说我不杀生,我怎么样,怎么样。你受什么,你遵守什么,其他的不要特别的执着。特别是你作为一个居士,你一定要随顺众生,你一定要跟家庭,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90471448.html
  • 佛教的财富观——宽昌法师访谈实录

      华老师:撞钟?   主持人:对对对。   华老师:没钱人呢,怎么办?那就算算命吧,算算命什么时候能发财,什么时候能够好。这是老百姓流传的一个文化。实际上,佛家讲,(布施)、,菩萨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90471449.html
  • 武夷山儒释道与三教茶道

    ”、“无我”和“苦”。而“苦”的原因来源于每个人自身的“感”。要解决“感”给人带来的痛苦,方法就是修行,从而彻底转变自己。世俗认识和欲望,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涅槃”的境界,这就是佛教解脱。 ...抚掌大笑,拍着悟禅者的肩说:“你可以走了。”悟禅的人走了,他已经知晓禅是什么了。为所求而来,得所求而去。   当代佛学家赵朴初《茶禅》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千万偈,不如吃茶去”。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1971498.html
  • 禅茶一趣

    辈,皆不可悟得茶道之真谛。”“寂”的理念如此,然而,真正的闲寂生活方式,可以说始于千利休的孙子宗旦,他认为闲寂是茶道的真髓,完全符合佛教徒的道德生活:“茶道之中,寂为。然俗辈往往取寂之容态,而心无...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体悟佛理的媒介。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结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

    源 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5671609.html
  • 僧史所载中国沙门坚守淫戒的一些实例

    澳洲国立大学  出家人戒首重四「波罗夷(parajika)」,四波罗夷  谓「淫、盗、杀、妄语」(注1), 犯其中的一条便实时摈  出空门,终身再不被接受为僧侣。这四大以「淫」居首,  跟中国的所谓...8.若比丘淫乱变心,于女人  叹身,言﹕大妹,我修梵行│前赞自供养己身,语﹕姊妹  ,戒精进修善法,可淫│,如我等比丘,断淫欲  欲法供养我,如是供养第一│行善法。姊妹淫欲法供养,  最。...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05871703.html
  • 王雷泉: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

    以佛光明、诸菩萨、佛所化人、菩提树、佛衣服卧具、饭食、园林台观乃至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佛教教育的途径,亦不出大乘六度所摄,即以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根本。元代昙噩所撰《六学僧传》,...

    王雷泉 (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2773263.html
  • 张元隆:佛法的安心之道——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

      为圣道之基础,为无上菩提本,佛遗教经说“是正顺解脱之本……因依此,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若人能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由此可知之功德。的力用是止恶行善,然此绝非靠着条文规章之约束,而是要从内心...

    张元隆 (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2473334.html
  • 满眼菩提树 心似满月明——解读马明博“菩提树下”系列作品

    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走出房门,须穿戴整齐,不可把僧鞋当拖鞋穿。进出大殿,要先迈靠近殿门的那只脚。”“行住坐卧,时时处处,自严,一切往道上会,就是生活禅。”经典啊!  ...的石块,哪怕是只是尽份善缘之心,在我看来实实在在地人身边做起,无论善缘大小,贵在有缘惜缘,难在守善缘……  《听壶》也是用听觉来展开叙述,逐渐抵达喻为事物的本质。所谓听壶,即是听朋友说壶。这个壶究竟...

    峻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2273383.html